岐山人吃面之前,有一项神圣的程序,那就是泼汤。第一碗臊子面做好后,一人端着碗先到大门口,在门墩石边泼一点汤,然后依次在土地神灵堂前、财神灵堂前、灶神灵堂前等泼汤,如此一来,凡天地诸神和祖先神位面前泼汤完毕,这就意味着天地祖先已经吃过了,这时候人才能动筷子。宴席有上下之分,人有长幼之别,吃有先后之序,彬彬谦让。
据岐山民俗专家李辛儒先生研究,岐山臊子面的这种吃法正是源于中国古代的“馂余之礼”。中国古代有一种“尸祭制度”,盛行于夏、商、周三代。吃剩饭、喝剩汤,原是“尸祭制度”的“闭幕式”。“尸”,就是由下人或小儿装扮的神主;“尸祭”,就是人们以“尸”为对象所进行的祭祀活动。《礼记•祭统》中有一段话,译成白话文就是:“尸祭要吃剩饭,意味着祭祀即将结束,人们不可不知。古人说善终者如始,就是这个道理。因此君子说,尸吃神尊的剩饭,是一种自上而下施惠的象征,可以从中观察政道的明达。”尸何以能吃神的剩饭呢?因为尸祭过程要献牲(牛、羊、猪肉),献毕要加工成精美的熟食,由尸先吃,即意味着吃神的剩饭。尸吃过以后,由君卿领先吃尸的剩饭,再由大夫吃君卿的剩饭,士吃大夫的剩饭,百官吃士的剩饭,百官指的就是老百姓。百姓吃这种剩饭,也要按尊卑长幼分次序进行。《礼记》和《仪礼》都认为这是兴施惠之象,别贵贱之等,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,内则教之以孝悌其亲。古书里将这种层层吃剩的过程叫做“馂余之礼”。“馂余之礼”就是“吃剩之礼”。所以,岐山臊子面饱含着深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蕴。
泼汤之礼,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:第一,吃饭前要先以泼汤的形式让神鬼食用,在久远的古代,这种方式是祈求神仙庇护,企盼小鬼远避,是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。第二,给亡故祖先泼汤,就是借此祭拜祖先,表示不忘祖先养育之恩。显然,这昭示着家庭伦理道德关系的和谐。事实上,泼汤之俗是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。笔者小时候每每吃面,母亲都要我去泼汤,并说:“先让你爷你婆(那是爷爷奶奶均去世多年)吃。”那么,这是以一种庄严的仪式宣告:我们不能忘记生育我们的长辈,我们有吃穿,都是因为祖先荫庇。这个说到底,就是西方倡导的“感恩”意识。感恩意识在西方是宗教的一种情绪表达,在岐山,将感恩意识与亲情血脉勾连,显然其作用效果更加明显。而泼汤给鬼神,包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意识。这种敬畏意识,含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、对灾难的惧怕,还有对善良和爱的渴求、对美的认同。这些,都包含着较深的人文价值诉求。
走过成长的2015年,迎来奋进的2016年!
岐山洪霖愿时刻为你提供
岐山最新最全最及时的资讯信息和网络商业服务。
搜索公众号:bjsqsx(宝鸡市岐山县的拼音首字母)
感谢关注【岐山洪霖】微信公众平台
小编电话:15091478524